近日,以万物互联时代的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生态为主题的教育研究成果发布仪式:《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数》(2019年版)首发式暨《教联网时代丨一场即将来临的教育变革》新书发布会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教育企业家及媒体代表共120余人齐聚一堂,共议当前大数据时代下教育热点话题,参与研讨物联网及互联网时代下重大教育理论问题和改革发展实践问题。据悉,本次活动由长江教育研究院、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科学出版社共同举办。
会议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余少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武汉工程大学高教所所长黄艳等多位嘉宾出席。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在致辞中提到,此次会议的举办,旨在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凝神聚气,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深化中国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力量。
报告首发仪式上,武汉工程大学高教所所长黄艳详细解读了《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她提到,根据2017年中国教育与科技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教育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全面地提升。
《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指数》报告的研究成果对加快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构建了教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最新的国际教育统计数据准确判断了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全球的指数排名,为推进我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长江教育研究院北方教育智库之一方略研究院院长王刚发布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以下简称征集活动)入选名单。据了解,征集活动由长江教育研究院和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研究评价中心发起,自2018年12月初启动,经历了征集(自荐、他荐)、初评和专家终评等阶段,最终评选出了入围名单。入选的40名个人和40个单位,充分展示了弘扬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精神。
在《教联网时代丨一场即将来临的教育变革》新书首发式上,周洪宇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在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推动信息时代走向万物互联时代,并不断地颠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本书基于对现实教育的关注和对未来教育的关切,呈现了周洪宇教授与易凌云博士的最新成果,提出未来的教育必将走向教联网时代的判断,首次提出教联网和教联网时代的概念,并对教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新动向、教学和学习的新变革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与时俱进,未雨绸缪,应对未来的挑战,使教育在重构未来的社会形态中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本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专家共话万物互联时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生态
圆桌论坛环节由王刚主持,周洪宇、余少华、冯丹三位嘉宾从教育本质、科教融合、教育扶贫等不同角度共同探讨了万物互联时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新模式,新生态。
周洪宇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的活动、是在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中完成的。信息技术可以解决泛在式学习中知识传递的问题,但是涉及到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人格培养等问题上,还是无法代替人与人的面对面的交往。
余少华讲到,教育信息化让传统教育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贫困地区的孩子更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与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方式把优势教育资源辐射到贫困地区,解决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冯丹认为,中国有着注重教育的传统,但是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从数据到知识再到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传统知识传授型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针对芯片制造等特定领域人才培养,需要多方的资源整合,特别是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联合创业等方式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变成产品。